嚴格按程序人性化行醫,暴力事件第一時間阻止
從根本上保證醫患之間的正常關系,避免“醫暴”事件,需要醫生從自身道德建設出發,嚴格按程序、人性化對待每位病人。
在日本,醫療知識的普及程度很高,政府幫助民眾成為“聰明的患者”。47個都道府縣和61個市區都設立了醫療安全支援中心和380個咨詢窗口,由醫生、專家等坐鎮,幫助解決患者在就醫過程中遇到的困惑。
德國患者安全聯盟主席赫德維希·弗朗西斯科—凱特納表示,德國醫療機構如今有個普遍問題,即往往把自身經濟利益放在首位,卻過少考慮患者的實際利益。
2013年2月,《德國患者權益改善法》正式生效,要求醫療過程面對患者和公眾全面“透明化”,并規定所有醫保公司都必須設立醫療事故管理部,為保險人擬定醫療事故陳情表和賠償要求等。德國最大的法定醫療保險公司AOK公司新聞發言人表示:早自2000年,AOK就設有類似部門。如今,AOK提供專業的醫療事故服務團隊,幫助保險人分析并收集能夠證明醫生誤診的事實依據,還可以替保險人出面,要求醫生和醫院出具所有本人的醫療記錄和其他相關文件等。
合理配置醫療資源,方便病人就醫,能夠為融洽的醫患關系創造良好環境。醫學博士汪先恩在日本行醫多年,他認為,日本的醫患關系總體比較和諧,這和日本的醫療體系設計密切相關。主管醫療福利事業的日本厚生勞動省會根據各地人口分布結構,對醫療資源進行合理分配。日本的綜合醫院平均床位數在400張左右,大型綜合醫院也不過千張左右。醫生每天接診數一般不會超過20人,以保證醫生有充分時間和病人溝通。日本實行全民醫療保險制度,患者個人只需要承擔30%的醫療費用,對老幼等特殊群體還有更多優惠。日本沒有像英國那樣實行家庭醫生首診的分級醫療制度,病人可在全國范圍內自由選擇醫院。但大醫院并不一定是患者的首選。因為日本大學附屬醫院只是一個培養醫術的地方,而不是終身行醫的場所。醫生們在大醫院學到技術后,通常會選擇去收入更加豐厚的地方醫院行醫或自己開業,也可以選擇多點執業。大醫院對個人診所或小醫院介紹來的病人,也會給予診療費用上的優惠。這就保證了醫療水平的均衡和資源的合理配置。
新聞來自醫院辦公家具:可供銷售輸液椅,陪護椅 ,文件柜。